日前,中國建筑設計行業網(中設協建筑設計分會官網)特組織策劃開展“筑匠名人堂”大型學術報告網上系列直播,邀請獲獎主創建筑師分享項目設計中的創作理念、技術難點,中機國際總建筑師羅勁受邀作為主講人參與此次學術直播。
羅勁以“相遇·疊加·釋放”為主題,跟在線觀眾分享了她在建筑創作道路上的所感所想,羅勁認為每一個建筑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所有生長在時間軸上的建筑,他們代表了每個時代的特質。建筑作品往往能對參觀者傳達出無限多層次的意義,而且能跨越無數個年頭,它承載著人的情感、夢想、生活。
當踏上城頭山遺址的土地時,出現在眼前的是一眼望不到邊際的棉花與稻田,走近其中,才能發現藏在棉花地外的一圈高高土層,而這些,正是遺跡存留下來的證明。看到這樣分區明確的格局,古墻、水稻田遺跡、房屋基址、大型祭壇成為羅勁團隊關注的元素和線索。
在進行方案創作之時,羅勁總想起看過的“追風箏的人”,一個孩子牽著風箏,在田野鄉間肆意奔跑,再回頭看城頭山特有的地域性,她突然想到,為何不用一個場景來 取代建筑本身呢。有了突破口,再往后的工作就順暢了許多,讓軸線穿過建筑本身,在整體設計上將建筑打散,忽略單體注重組合,用空間搭建聚落,表現出整座城市在時間、空間節點上留下的印記。
建筑以“城”的姿態緩緩升起,又消隱于田野中,模糊了邊界之后,展示出一種和諧之美,這亦是對城頭山遺址的一種尊重。它就靜靜地矗立在那,等待著你去揭開神秘的面紗,探索6000年前遠古文化的遺跡。
在做銅官窯遺址博物館窯項目的時候,管理處的領導帶著羅勁團隊參觀80年代還在使用的一條龍窯,凝結在窯壁上的晶瑩琉璃,似乎還能窺探到當年的熱鬧場景。淺淺的土地之下,還覆蓋著殘留的窯片,團隊試著從人的參與性、時空的交錯這點出發,讓建筑造型與龍窯的形式不謀而合,它從地面中來,最終又回歸地面,與陶瓷的制作過程極其契合。當走入博物館之中,看著陳列出來的窯器,仿佛能看到當年的能工巧匠們是如何將反映生活的彩繪和詩詞融進器物中去,形成了長沙窯獨有的開放包容的氣質。跨過多年歲月的長河,建筑讓歷史與現代有了一種天然的聯系,你能看到古唐代的創新精神一直延續到現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湖湘精神也傳承其中。
當建筑誕生之際,建筑團隊的情感和期許也一并釋放了出來。“建筑是不同人自我感受的不斷疊加。”這是羅勁的設計理念,數十年來,她也如一貫徹著,呈現在自己的作品里。
羅勁認為,我們學習繪畫、音樂、文學,不過是多了一份對生活美好細節的感受能力,所有的美因為有了更美的表達方式而豐潤起來。建筑或許是這其間最為特殊的一種表達方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建筑也天成”呢?我們所做的只是行走在通往發現的道路上,作品最終不過是發現的結果。真實的是:這個過程很艱辛也很快樂。
此次直播反應熱烈,在線觀看人數八千余人,觀眾留言直言受益匪淺,相信通過這次直播,能夠更好地傳達羅勁總建筑師的創作理念,也能更好達到宣傳“弘揚匠人精神·傳播中國設計”的效果。